当前位置:首页 >物业 >

张炳权诠释IDA国际大奖“新美学“,诗意设计缔造品质生活空间

来源:网络整理   2020-02-20 18:59:54

苏州仓街商业综合体近日获得由美国举办的第十三届IDA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AWARD)商业类银奖。IDA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AWARD)奖项设立的立意是为了发掘设计领域的杰出人才,发现那些具有突破性的伟大作品,进而推动行业的前进。

▲IDA国际设计大奖银奖作品

与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同一天生的张炳权也是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人。他曾被称为“建筑系五十年来最有才华的美少年”,在学生时代的设计就被墨尔本大学买去,永久保留在建筑系大楼入口处。他曾被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扎哈评价为“极其罕见的同时赋予了场域先锋,浪漫和诗意的气质”。同时他也曾被与他合作的各大设计公司的人称为“高效而杰出的带来解决方案的设计鬼才”。

▲建筑师张炳权

“苏州园林对我而言一直有强烈的吸引力,《长物志》里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我们的古人喜欢名山大川,身居市井之中,就想到了移天缩地的法子,将山河气韵都幻化为山水盆景在园林之中,仿佛园林不再是园林。芥子纳须弥,身在园林,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张炳权坦言到。

▲日景鸟瞰

对于在图书馆里长大的张炳权,东方文化的基因犹如血液一般流淌在他的体内,琴棋书画样样俱全的他对于当代建筑的本土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中国想要做文化输出,提倡做本土化的现代建筑,但举目能看到的大部分的空间只继承了形式和符号,极少的真正继承和发扬东方的气韵和神魂。无论是西方对东方还是东方对东方自己,讨论的问题常常被限定在一个刻板的框架之内。我在想假设我去问千年前古代的文人,他们会去怎么思考本土化这个命题呢?,他们一定无法了解如何本土化,但他们会告诉我他们追求的是如何天人合一,如何连接宇宙!我想这可能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荷花池上的商业空间

擅长参数化设计手法的张炳权回国后第一个设计中并没有炫技性的使用他从扎哈那里继承的未来风格和空间处理手法,也没有运用他强大的文化底蕴和修养设计一个经典的苏式生活空间,而是突破性的将时尚前卫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他所传承和发扬的并不是一种技术和手法,而是一种突破自我突破行业边界的理念。“四万八千法门,能得道的法就是方便法,而我的道,就是要突破建筑的边界。”

▲像山谷一样的屋檐

因此,他没有把苏州园林的设计手法当作一种空间或者一种元素符号来借鉴,去得到一个呼应苏州老城区传统文脉的形式,而是把“苏州园林”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主题IP来融入。换言之,如果传统的手法是将亭台楼阁作为元素去模拟传统的苏州园林的表象,那么他做的就是将亭子,舞台,水榭,阁楼等当作了一个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情绪,自己喜爱的季节,每个角色会自己写自己的脚本,就像是电影的故事那样,慢慢的展示他们的风骨,从而生成整个规划。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比如路口的下沉广场,它是一个非常腼腆而优雅的角色,它想展示它的美但又是含蓄的。所以在它的中心,是一个景观水池,水池的中心是一颗玉兰树。在春天的时候,人们会在很远的地方闻到玉兰的香味,走进广场的时候会看到氤氲的水汽和瀑布的水声,顺着楼梯下来若有若无的看到那颗玉兰,走进它欣赏的时候若有所觉,暮然回首你会看到瀑布之中还有一颗玉兰树——那是它的倒影。这个腼腆而优雅的广场就是这样展露它的美丽。

▲入口广场,玉兰树的“镜花水月”

所有的空间都是这样以自我叙述的姿态形成了各自的空间,它们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互相对话,互相形成故事和互相成就景色,远处的城墙,俯看的水莲,仰观的屋檐,如狭窄的一线天,如宽广的山谷的转角,虽然不似传统园林,但是远近景别,俯仰之间哪里不是中国灵性的东方幻梦?

▲“慢游览”和“快生活”路径

▲从古城墙上俯瞰舞台水榭

张炳权不仅仅是一个擅长营造独特地标性空间的建筑师,他同时非常擅长和关注业态运营方和受众人群不同纬度的需求,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形象层面的地标,也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地标,一个人文层面的地标。他考虑人群的使用习惯和他们底层的思维逻辑和心理需求,将整个商业街分为“快生活”和“慢游览”两条路线,有着明确消费目标的人将有非常清晰快速的动线完成他们的消费过程。而习惯于苏州恰意生活节奏的人们会非常享受“慢游览”的路径,这条路径斗折蛇行,岸如犬牙差互,有春花秋枫荷塘吊桥小谢,可游可玩可赏,给人愉悦和心底微微的感动。

▲夜景鸟瞰

“镜花水月”是张炳权回国之后完成的第一个商业设计,就取得了IDA国际设计大奖的银奖,希望他未来给我们展现更多的作品,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美好和惊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