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物业 >

2021营造家奖答辩会广州站落幕,拥抱自然成为中国家庭新的居住需求

来源:网络整理   2021-10-28 18:40:57

最受青年设计师关注的营造家奖答辩季今年已经走过了一半的城市,无论是北京场对老破小改造的关注(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还是成都场对当代独居群体的聚焦(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都引发了行业内的讨论。在刚刚过去的2021「营造家奖」答辩会·广州站现场,又产生了哪些有趣的话题呢?下面就跟着我们的报道一起回到有趣有料的现场吧!

Contents

目录

01独居现象背后是未来「设计细分」的新趋势

02真实中国家庭的生活也可以很浪漫

03拥抱自然,已经成为当代人更高级的居住需求

04这届青年设计师普遍「用力过猛」?

01

独居业主增多现象背后

是多元生活方式带来的「设计细分」

与成都场答辩会类似,在广州场答辩会的现场也涌现了多个优秀的独居作品。好好住认证设计师@冯榆雅(好好住昵称:一宅一物建筑设计)为独居男业主打造的极简黑白灰居所,别出心裁地将卧室规划在了景观最好的阳台,无论是作品本身大胆的平面布局还是设计师的现场陈述方式都获得了评审们的一致好评。

一宅一物建筑设计答辩作品《Alone》

好好住认证设计师@吴佳(好好住昵称:一点设计-Eric)则用一套深色调的独居作品,展现了当代都市独居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一点设计-Eric答辩作品《一间静室》

但「独居」是否真的是当下的新趋势,评审逯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现在所谓的单身潮,我很难判定这究竟是由于单身型的案例很容易出挑产生的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结果,还是说真实的单身之家伴随着95后开始成为首次置业和装修的主力军而确确实实正在扩大?我相信更大的可能应该是后者。对于当下中国人的居住而言,单身可能是一端,也许明年我们会看到真正的趋势。这是2022年的营造家奖我更想看到的东西。”

评审逯薇发言

而评审崔树则认为,「独居」现象背后,设计师更应该关注的可能是多元居住方式带来的「设计细分」这一趋势,“我觉得未来私宅设计师的发展可能会变得更细分化,比如说有一些设计师更善于处理多人员结构家庭的设计,比如说有一些设计师更偏向于满足一个多样化个性化的独居需求设计,有人更关注造型和艺术感,有人更关注生活感和实用性。未来年轻设计师面临的人群的家庭结构将更加的多样化,多元化,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评审崔树发言

02

真实中国家庭的生活

也可以很个性很浪漫

相比较于个性化的独居作品,广州场答辩会上也不乏为三代同堂或两夫妻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家庭」设计的作品。而设计师们对不同中国家庭生活的生动而真实的呈现,也成为本场答辩会最为温情的一部分。

好好住认证设计师@林铭鑫(好好住昵称:对话空间设计研究室)的作品《窗的重塑:一半诗意,一半烟火》通过建筑外窗的重塑,在建筑外部环境因素对室内空间的影响上能有更多的回应与考虑,让室内空间和外部环境产生更有利的互动与对话,同时很好地把生活感和家本来的意义还给了一对中年的夫妇。评审崔树称赞这套作品真实地呈现出了“中年夫妇两人世界的浪漫”。

对话空间设计研究室答辩作品《窗的重塑》

好好住认证设计师@傅俣迪(好好住昵称:未研-傅俣迪)用相对克制、弱化的设计,为一家四口打造出一个功能完备充满温情的学区房之家。评审姜峰戏称之为「这个设计是目前来看唯一一个符合国家政策的设计」。

未研-傅俣迪答辩作品《农林上路老宅改造》

“刚才答辩作品的业主要么是单身,要么是夫妻两人,顶多就一个小孩,显然不符合我们国家鼓励三胎的政策。相比之下,这个有两个小孩的家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真实,非常有烟火气的设计,而且整个设计做得很淡定、很从容,我很喜欢。我觉得它呈现了大多数国人目前的真实生活状态。其中让我觉得很有特点的是设计师安排了两个如厕间,这个在以往很多设计里是很少看到的,我觉得这一点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对家庭成员性别、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的细致分析和特殊关怀,我觉得特别好。” 姜峰点评道。

评审姜峰发言

好好住认证设计师@林智彬(好好住昵称:理居设计) 带来的答辩作品《太空舱之家》则是一个颠覆传统印象的三代同堂之家,客厅中偌大的「太空舱」造型十分吸睛,但通过设计师的答辩,评审逯薇认为这套貌似「悬浮」的作品,其实最终还是「落了地」。

理居设计答辩作品《太空舱之家》

评审逯薇表示,“今天设计师来到现场,给出了在这样一个看上去非常个性化的家的背后的真实的居住者的生活场景,这两者看上去反差很大,但是却在这样一个作品中能够得到一个有机的结合。其实我一开始很担心这种夺眼球的案子会不会是所谓的悬浮设计,但是听完今天的整个答辩过程,我发现,这个从天外飞来的飞碟之家最终还是落了地,太空舱里还是住着活生生的人。”

不论是中年夫妇之家,还是有娃之家,亦或是三代同堂的家庭,这些作品打动人之处,无一例外是设计师抛弃了原本那种不假思索的固化思维,以贴近人性的方式,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本身,用设计演绎出平凡生活的浪漫。

03

拥抱自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家庭

更高级也更奢侈的居住需求

也许是受地域性的影响,在广州场答辩会上,我们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把目光投向室外,投向自然,更加地强调室内与室外的联结。

来自中国台湾的设计师@谢镇宇(文域设计创始人)以简约克制的手法,在台北郊区为业主夫妇打造了一处退休后的精神居所。没有过多的装饰,也没有奢华的材料,而是通过室外到室内的连接,打造出一处亲近自然,温暖治愈的住宅空间。

谢镇宇答辩作品《向阳天阔》

好好住认证设计师@褚晏(好好住昵称:阿加空间设计)带来的答辩作品《SIMPLICITY》将南北两侧的窗景作为设计的重点,在室内营造出与自然相融的气域。设计师褚晏娓娓道来的陈述方式更是把全场听众带入到一个福建家庭的真实生活当中,赢得了评审们的一致好评。

褚晏答辩作品《SIMPLICITY》

评审卢从周表示,“这是一个不留痕迹的不刻意的优秀作品,她把人对自然的一种呼唤,对人文的一种向往,都拉进到都市里来,用一个设计者最善意的最温暖的这种方式去和业主去沟通,并且能够实现到空间上。我觉得这对设计师而言是最难得的一种心理状态。”

评审卢从周发言

我们也观察到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不少亲近自然的居所都是业主的「第二居所」,这一方面展现出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都市人群居住心态的变化:拥抱自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家庭更高级也更奢侈的居住需求。

评审卢从周认为,如何更好的拥抱自然则是对当代设计师的考验,“拥抱自然是目前最奢侈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从普利斯奖今年得奖的作品可以看到,人类在重新进行反思。我们作为设计者,很难通过我们的双手去改变大自然,但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去极大限度地帮助我们人类和自然共处,我觉得这才是作为设计师的一个价值。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毫无疑问是最高级,那么如何在追逐自然的过程中,让我们能够非常舒适的追逐,并且还能够体现一些当代生活的个性,以及保持着我们作为人的一个文化情怀?我觉得这是对设计者的一个特别大的考验。”

04

这届青年设计师普遍「用力过猛」?

评审们是这样看的……

作为一场青年设计师的深度交流活动,广州场答辩会不可避免会出现关于青年设计师群体状态的讨论,在现场的答辩作品中,也不乏在技法或是造型上似乎「用力过猛」的作品。

而评审们一致认为,「用力过猛」是青年设计师必经的状态,并不是评价一个设计作品好坏的标准。在青年设计师的成长阶段,该关注什么?聚焦什么?评审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评审姜峰:没有对人性的洞察,做不出好作品

“设计要以人为本。我觉得对于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以及对于人性的熟悉。对客户来说,设计师更多是帮手的角色,来帮助客户实现家的理想。如果缺乏这种洞察和理解,是很难做出一个好的作品的。”

评审崔树:积极学习的同时要寻找自己的设计表达

“年轻的设计师特别积极,善学和好学,这既是他们的优点,也变成了捆绑他们的一个束缚。优点就是他们能迅速的吸收风格,吸收知识,甚至吸收好的设计手法,然后迅速地提高自己的作品,但同时这也让他们在大量的这种同样的信息面前,作品更偏同质化。所以也提醒年轻的设计师朋友们尽量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寻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设计表达。”

评审卢从周:建立好自己的设计观,才能做出有灵魂的作品

“年轻的时候都自然会涉及到一个学习的状态,都涉及到过今天出现的所谓的致敬状态,这种致敬和学习毫无疑问是有益的,人都要不断地学到东西。但是当学习重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必然要形成一种自己的生活观与价值观。把三观确立好了,那么你自然而然就有自己的独特的一个基点,围绕这个基点去做设计,你就会优于他人,那你的作品呢,自然带有一种灵魂所在。”

活动现场照片

不知不觉2021「营造家奖」答辩季已经过半,北京、成都、广州,每一场都精彩纷呈,令人意犹未尽。而我们的下一站携大咖评审团将抵达杭州!2021「营造家奖」第四场线下答辩会将于10月28日在杭州远洋凯宾斯基酒店「运河厅」举行,期待与你不见不散!(点击这里,查看杭州场答辩作品)

撰文 " 小药

编辑 | 小药

策划 | 好好住营造家编辑部

相关文章

TOP